母豬混群研究

有研究表明,急性混群應激能夠刺激母豬更快發情。通過讓母豬表現出發情行為,同一待配種群也會表現出更高的同期發情的可能。但需要對這些管理方式進行研究以確定哪種管理方式對母豬、母豬福利及母豬生產力最好,相應地,也要研究這種管理方式是否還有其它優點。
斷奶時母豬群養是否可行?
本研究與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Yuzhi Li博士合作進行,比較了斷奶混群和妊娠第5周混群對母豬的影響。評價了處理方式對母豬攻擊性、福利和生產力的影響。受評估的3種處理方式如下:
早期混群(Early Mixing,EM):斷奶時即混群;
晚期混群(Late Mixing,LM):斷奶后限位欄飼養,妊娠第5周混群;
預社會化混群(Pre-socialisation,PS):斷奶時即混群,配種及配種后至妊娠5周期間限位欄飼養,然后再次混入原先的組群中。
預社會化混群是一個中間處理方式,目的是考察混群關鍵時期與胚胎定植期限位欄飼養之間是否有相互影響,并進一步判斷是否有其他好處,比如,如果在斷奶時已經形成社會組群,這種方式是否會降低二次混群后的攻擊性。所有處理的母豬均飼養于全漏縫地板群養圈(每圈14頭,2.2m/頭)中,圈中自由出入限位欄為部分漏縫地板。限位欄在飼喂、發情檢查及配種時使用。當處理要求寬松群養時,每天早晨通過自由出入限位欄飼喂,然后將母豬鎖在限位欄外的公共活動區域達每天22小時。當處理要求限位欄飼養時,將母豬鎖在限位欄中。
該研究測定了母豬的攻擊性、福利和繁殖性能指標(斷奶至發情間隔、受胎率、分娩性能)。另外,還測定了早期混情的發情行為以判斷母豬行為水平及其對母豬損傷和生產的影響。
結果:每種系統均可見效
對于不同的處理方式,混群后前2天的攻擊性影響沒有差異,總體的攻擊性均較低。同樣,母豬皮質醇水平或跛行情況也沒有差異。與早期混群和晚期混群組相比,預社會化混群組母豬的皮膚損傷評分較低。但是,所有處理組母豬的損傷評分都非常低。這些數據表明,不同混群處理對母豬的福利沒有顯著影響。
早期混群組在斷奶后3~4天出現發情行為,包括爬跨、用鼻拱腹側部。每個圈中,有發情行為的母豬平均百分比從第3天的30%增加至第4天的48%。
早期混群組母豬的受胎率最高(98%),晚期混群組最低(87%),預社會化混群處理組居中。在本試驗中晚期混群處理組受孕率最低的原因不清楚,因為這是生產中采用的標準母豬管理方法,也是該豬群的典型管理方法。這可能反映出該組母豬在限位欄中受到的發情刺激不如另兩組,后兩者在斷奶后即該受到混群應激。本試驗證明,斷奶后適時的應激可以啟動發情,因此這些處理方式可能對卵泡生長有刺激作用,并促進發情表現。
各處理對所有生產性能指標的影響沒有統計學差異。但是,早期混群處理組的死胎數有顯著降低。死胎數降低似乎意味著讓母豬在妊娠早期自由運動是有益的。這可能是母豬健康度改善的影響,也可能與胚胎沿子宮角著床,隨后胎盤附著有關。人類健康有關的研究表明,母體的物理活動可以影響胎盤的發育和活力。
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母豬飼養于固定的組群并單獨飼喂,在斷奶后群養并不會對生產性能和福利產生不利影響。此外,斷奶后混群還可能產生好處,如本試驗中觀察到的受胎率改善及死胎數降低。這些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一些群養系統中,同樣的結論不一定成立,在這些系統中母豬要應對更高水平的競爭,比如高密度的母豬電子群養系統或競爭飼喂系統(如地面飼喂)。本試驗未發現對母豬跛行情況的影響,母豬混群的圈舍應當有良好的地面鋪設材料以減少損傷,特別是預計會有發情表現時??傊?,在正確的管理條件下,母豬斷奶后群養是一個可行的選擇。